首页 > 日照频道 > 文旅 > 正文

山东手造·优选日照丨渔文化,半世坚守

2022-04-14 12:19:05 来源: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
  鲁网4月14日讯(记者 薛喜博 实习记者 陈鹏元 胡旭)“全国各地都有来的,最远的还有新疆的,他们认可我,认可我造的船,父辈留下来的手艺没有断,我打心底里高兴。”孙树秋一边刨着木头,一边向记者自豪地介绍着他的木船。孙树秋,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孙家村人,十几岁开始跟着父辈们学造船,这一造,就是五十多年。

  俗话说“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”,绵延168.5千米的海岸线,为日照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日照人在这海边繁衍生息,千百年来,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古老而又灿烂的日照渔文化。

  日照的渔文化,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,那时候的先民们就开始依靠着海洋生物生存,他们一步步从海岸到大海,从近海到远海,日照渔文化也随之发展。日照市涛雒镇的孙家村,立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,村东面就是大海,世代村民都是靠出海打渔为业,造船的手艺也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。

  “我从小就跟着父辈们造船,一开始是造大风船,那时候哪有什么机器啊,都是风力,一艘船上四个大桅。”孙树秋一边给记者讲着当年造船的历史,一边指着面前的大风船模型说“船上的每一块结构,都有它的名字,最高的桅叫大将军,其次是二将军三将军,最小的这个是四将军,转关、抛锚梁子......”说起这些,就像是给记者介绍老朋友一样。

  “造了一辈子的木船,刚开始跟着父辈们学,后来成为了‘柞头’,带了二十多个徒弟,柞头是很受人尊敬的,柞头造船,不仅要给工钱,还得请吃饭。”孙树秋说,后来社会发展的快,钢壳船取代了木船,也就没有人再造木船了。可是忙了一辈子,突然闲下来了,还真是待不住。“有一天,看着眼前的大孙子就在想,给孙子做个小木船吧,也是给自己留个念想。”

  说干就干,按照造船的手艺、顺序,孙树秋又开始忙了起来,忙碌中,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,回到了跟着父辈们屁股后边学手艺的时候,只是当年的他如今也有了孙子,父辈们也都逐渐离去,想到这些,他开始下定决心,不能让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就这样断了,这门手艺养活了世世代代的村民,他也要让这门手艺世世代代的活下去。

  孙树秋给记者展示了他刚刚完工的一艘一米二的大风船,这艘船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完全按照真船的制作工艺来制作,他按照比例缩小换算出每一块零部件的大小、弧度,每一块都是纯手工制作,仓板可以打开,船舵可以转动,滑轮可以拉动,在他看来,不管是造大船还是造模型,这都是一艘船,都需要认真对待。“少了哪一块都不行,做得不对的话,是要被人笑话的。”孙树秋笑着说,之前有人来买他的船,对方是个渔民,看到他的船说,这就是他记忆里的大风船,简直一模一样。说到这里,孙树秋又给记者讲了一个多年前的故事。

  有个内陆的客户找他买船,收到船后,给他打来电话,语气相当气愤,一上来就问孙树秋,怎么能用残次的板材糊弄他,船边上都是小孔,要求退款退货。孙树秋懵了,心想这不可能啊,自己造的船,每一块板材都是自己精挑细选,手工打造的,不可能出现问题啊,于是要来了客户说的“小孔”的照片。原来这“小孔”不是别的,正是“超子眼(方言音译)”,也就是甲板排水孔。“外行”的客户,在高还原度的小船面前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。

  “大将军顶天玉柱,二将军八面威风,三将军顺风相送,四将军引路先行”孙树秋要让他造的船,不仅能行驶在大海里,还能去到全国各地,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的渔文化,了解造木船这门传统手艺。

  正是因为孙树秋心里的这份执念,他做的木船在2011年入选了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同年他也成为了这一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,2013年成功入选了省级非物质遗传名录,2022年3月,成功入选了“山东手造·优选日照”精品项目。

  心系云帆济沧海,孙树秋向记者说:“我今年才74,只要能动,我会一直做下去。”

责任编辑:张辉
新闻关键词:日照文化手艺木船